“癌疲惫”拖累治疗效果 这些方法击退猪队友 - 健康 - 中时新闻网


癌症令人闻风丧胆,给病患带来极大压力,然而随著医药的进步,治疗效果越来越好,持续增添病患与家属希望,疗程中引发的“不适症状”,也因为容易让疗程无法如期完成,进而影响治疗效果,导致愈加受到重视。医师表示,“不适症状”从过往已知的疼痛、恶心、呕吐,到现在的“癌因性疲惫症”,透过妥善的处理,让病人拥有最好的治疗效果与生活品质。
根据台湾癌症安宁缓和医学会的“2015全台湾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惫症流行病学调查”,高达92%台湾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惫症(Cancer-Related Fatigue, CRF)问题,证实是最令台湾癌症病患困扰的症状,超越睡眠、疼痛、食欲不振、忧郁等;临床上,却因病人极少主动、或无法清楚向医护人员描述,导致疾病很容易遭忽略,进而影响疲惫评估与治疗处置。

●躺著都会累!未妥善处理 癌疲惫恐影响治疗
“癌症药物可以增加存活率,但前提是要如期的完成治疗”,台北长庚纪念医院一般外科及乳房外科科主任游启昌医师表示,癌症治疗本身就是件很辛苦、并非令人开心的事,一旦再加上癌疲惫的困扰,在生理影响心理的情况下,很容易对治疗产生畏惧,甚至因此放弃治疗。
●副作用控制好 抗癌路上更添信心
游启昌医师指出,对于非转移性、以痊愈性为目标的治疗,药剂常常需给得很强,患者负担大,此时势必要将副作用控制好,才能在预定行程内完成治疗,达到最佳疗效;面对属于转移、较为后期的治疗,由于往往属于长期抗战,除了疗效,预先让病人知道各种副作用,并告知是“可处理的”,有助于提升病患信心,在抗癌路上坚持到底。
过往,癌疲惫曾被认为是因失眠、焦虑,或是恶心呕吐的营养问题引起,却也常常在针对各个因素去改善后,依旧未见起色,使得不少病患开始“自我合理化”疲惫症状。随著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将癌因性疲惫症列为一种疾病,我国医护界也合力编撰完成《癌因性疲惫症临床治疗指引》,让癌疲惫渐渐受到外界重视。
●癌疲惫两大成因:癌症本身 + 癌症治疗
谢瑞坤医师强调,癌疲惫一方面会带给病人极度疲惫,影响生活品质,无法正常生活,另一方面,也会影响治疗,若未妥善处理,疾病本身和治疗带来的双重癌疲惫打击,将会越来越严重,甚至无法期待治疗带来的效果。
一名52岁的妇女,五年前面对乳癌曾抗癌成功,去年却因为肩膀痛,回诊发现癌细胞复发,同时合并骨转移和肝转移,确诊为癌症四期;此次的治疗过程中,渐渐出现疲惫症状,生活品质大受影响,自述不管睡多久都相当疲惫,就算工作性质属于静态的文书处理,疲惫状态也让她几乎不堪负荷。
该病患经评估属于中重程度的癌因性疲惫症,给予药物治疗、缓解疲惫症状后,已渐渐恢复体力继续接受治疗,不仅肿瘤缩小,也能继续上班并有活力的过生活。
●非药物处治+药物处治 双管齐下击退癌疲惫

谢瑞坤医师补充道,病患或家属可以依据《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(ICD-10) - 癌因性疲惫症诊断准则》,来评估是否面临癌疲惫威胁,并主动积极的告知医护人员,“否则一旦恶化到一定程度,像是已处于恶病质,便不太容易再恢复”。
文章来源:(中时新闻网)
Recommended news